大學活動、競賽、課程很多要如何取捨?進大學才發現對本科系興趣缺缺該怎麼辦?—— ft. 政大統計學長 瓜球的理財淇點

這次 Jin 很榮幸可以邀請到畢業於政大統計的學長 —— 瓜球的理財淇點 來跟大家分享一些他在政大就讀期間的經歷。因為修課的關係,Jin 有幸於一堂理財的課程當中與學長成為組員,而在這次的訪談當中真的讓我從學長身上學到相當多,我會推薦正處於迷茫階段的你、對於本科系興趣缺缺的你都可以來看看這篇分享!

想請問學長選填統計系的原因以及是否後悔選擇就讀統計系

當初算是就讀升學導向的高中,所以課業壓力真的相當繁重,因為這樣大家似乎都把重心放在學業上,比較少有機會去思考自己未來應該適合就讀什麼科系、也沒有認真想過自己的未來。過去我以為成績決定一切,也讓成績決定了我的興趣、決定了我的科系。在認為比別人更會算數學、對數字更敏銳,是因為我很喜歡數學,所以我很適合念統計系。但後來才發現這個想法完全不對、我只是對數學敏銳而已,我並沒有非常熱愛它,最明顯的證據就是我上課專心不了,只能說是我喜歡思考,數學正好需要思考,我只是會使用這個工具。

雖然說在這大學四年當中,我並沒有在統計的領域當中投入太多時間並且學到相當精熟,不過我在統計系結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而且直到畢業之後我們也都有頻繁的聯繫。這個緣份對我來說相當珍貴,誰知道如果我當初如果選擇了其他的科系能不能夠同樣結交到這樣子的朋友呢?

是什麼契機讓您從原本的統計專業投身成為財務規劃師?

「錢」是人類製造出來作為交易媒介的東西並使我們的生活更方便,但從小時候開始發現社會上大多數的人反而都被錢控制,經常為錢煩惱。我也一直覺得很奇怪像是科系為何要依照未來薪水高低來選擇。原本認為自己學習短線交易,當操盤手的話就能夠幫助自己身邊的人趕快實現財務自由的目標,後來才發現主動交易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簡單!投資其實只佔整個理財、財務規劃範疇的一小部分,所以後來自己發現有一定難度後,便開始在校內外找資源學習,除了學習保險、稅務等知識外,更考了相當多的證照去培養自身相關領域的專業能力。

時間一定是對於年輕人最大的武器,真的不要小看時間複利的威力!所以希望自己能夠趕快擁有這些技能幫助身邊的朋友,然而現在我的知識還未能足夠規劃一個人整個人生的財務,所以希望自己能夠在未來三、五年內拿到CFP(財務規劃師)頂尖證照。

看到學長的履歷參加了相當多的活動,可以請你分享參與那麼多課外活動的收穫嗎?

我其實相當重視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過去參加過南友會、滑板社、證券研究社、系學會,到後來也成為負責籌辦的角色。現在蠻多系上或友會都面臨到某些活動如果自己不接就沒有人要舉辦了,我會認為這真的很可惜,因為這些活動真的能夠跟大家聊天交流、凝聚情感!其實也能夠理解大家都有各自的課業、活動需要兼顧,深怕成為總召會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不過我會認為能夠透過參加這些活動可以認識到形形色色的人,與不同科系、年級的同學相處都會有不一樣的火花!而成為活動的籌備者真的能夠在過程中學習到相當多的技能,像是對外行銷技巧的掌握、聯絡廠商時該注意的細節等等,也幫助我開始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像是能夠了解團隊中的兩個人為何會吵架,但其實這兩個人都沒錯,只是他們以不同的面向在討論,而兩個人的立意其實都是為了讓這件事情或是整個組織更好。

可以請您分享在跨領域的過程中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困難或收穫?

對我來說,多學一點東西多少都會在未來的某個領域當中有所收穫就算你現在完全想不到它能夠幫助你什麼。過去蠻多學習資源其實都是我主動上網去尋找的,曾經自己報名過稅務相關課程,那個課程竟然一天需要上八小時,而讓我蠻驚訝的是竟然沒有同年齡的人參加這門課程,大部分學員的年紀都在三、四十歲,很開心自己相對於同年齡且未來想從事這方面的人提早意識到這件事情!

之前其實我本身對於法律沒興趣,也認為與自己並沒有太大的關聯性,在上課時很容易上到睡著。不過自從發現學習「稅」就離不開「法」,所以後來算是自己意識到法律相關的專業對我來說還是相當重要,便開始認真找資源學習。

大學活動、競賽、課程很多但時間有限要怎麼選擇

選課的部分我會建議學弟妹們在選課之前應該要好好思考自己想要或需要修哪些課,而不是等到選課時間到便趕緊詢問身邊朋友或是在Dcard發文有沒有推薦的好課。每個人都有他們各自的特長而且大家的職涯規劃都不同,為什麽要完全沒有思考自己的需求就選擇了不一定適合自己的課程呢?

而其他的課外的活動、競賽我會建議學弟妹在參加之前要先思考自己參加的目的,而不是盲目追隨。建議學弟妹們能夠在大一、大二時參加看看幾個自己有興趣的,去多方嘗試並且體會都會幫助自己更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讓自己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很多時候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很難,不過真的蠻推薦大家在一次次的嘗試中去發現自己不喜歡什麼並排除它。

我其實並不會認為大學四年將大多數時間都投注在活動上有什麼不好,同樣的我也不認為在這四年當中只認真讀書沒有參與太多活動不好。兩種都是認識自己的管道,也都是種幫助自己思考未來的選擇,只要盡自己所能不要超過負荷就好。

想問學長是如何在職涯探索與生活的樂趣中取得平衡

之前我曾接觸到一個方法相當推薦給大家,而且不管你現在身份、年紀是什麼我認為都很適用!也就是學著寫一份屬於自己的履歷,去思考自己能夠在履歷上寫出什麼特質,即使沒實習、比賽經驗也沒關係!想辦法把這整張履歷填滿就可以了!在這過程當中,能夠幫助自己知道自己哪裡不足。建議大家可以在一、兩個月間就寫一次,它可以有效的幫助你回頭檢視自己在這期間有沒有進步、有沒有完成自己的規劃。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讓你更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去省思現在做的事情有沒有對自己的未來職涯有所幫助,還是都只是在玩樂中度過。

想請問學長在商院四年生活的體悟和收穫?

我認為真的能夠感受到資源很豐沛!像是提供了相當多的課程可以修習、有些課程會有產學合作的機會,很多職缺、實習機會也會相對有優勢。真的蠻建議大家可以在大學期間雙輔、或者是修商院開設的學程,如果想要交換的話也有相當多的名額可以爭取!在這四年期間我修了將近150學分左右的課程,而領域橫跨了統計、風管、資管、財管、金融等科系的課程。

如果大學能重來,會希望自己多了解、嘗試什麼?

其實我認為我在這四年當中過的相當充實,不過如果重來的話我會希望自己可以透過實習去多了解職場。因為過去我在大學期間其實並沒有實習經驗的,會想透過實習去知道自己應該要多具備哪些能力,也能夠幫助自己好好規劃自己的短、中、長期目標。像是我在面試的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其實缺乏業務相關的能力,如果有實習的話可能會對於自己在未來的職涯選擇當中比較有幫助、有方向

當時沒有選擇去實習的原因其實是認為在大學時就應該就要好好享受參與活動的過程,畢竟這是在畢業之後很難有機會再去體會到的。也建議大家應該要去思考自己實習的原因為何,是因為想要多瞭解自己有興趣的產業的工作環境,還是純粹認為到了一定的時間點後,看到身邊的同儕都在實習所以辨認為自己應該也要去試看看,完全沒有思考自己想在這裡學到什麼或是進這間公司、這個領域實習的目的為何。

時間管理能力真的相當重要不過仍有相當多人無法掌握,尤其是你在參加那麼多活動的同時又考取許多證照、學習相當多技能,學長有什麼建議嗎?

起初自己其實時間管理的能力並沒有非常好,不過在慢慢的調整之後,我開始培養了一個習慣,也就是在前一天列出明天需要完成的待辦事項,並去思考他們各自重要、緊急的程度。雖然總是會希望自己能夠把全部的代辦事項完成,但這真的很難達成,而且百分之八十的產能是來自於你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剩下的時間其實我們的效率相當低。有一個蠻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分享給大家!也就是大家可以把報告、企劃等的死線推進到前一、兩週。我們都會有想要拖延、偷懶的時候,也很常在死線前才臨時抱佛腳的完成。不過因為透過這個方法,使我提早擁有還沒完成事情的罪惡感,除了能夠提早完成外,更讓我擁有了一些可以檢查的時間,去思考哪裡還可以做得更好。

想請問學長可以和還在迷惘的人說些什麼呢?

其實我自己過去真的相當迷茫,前面有提到過我自己並沒有相當喜歡統計,我很確定大多數學習的時間我是在浪費的,所以在大三時其實在看完了《梨泰院Class》之後有休學的想法,劇中的主角個個都在走出自己的路,不背負誰的夢想,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我不想多浪費一年在自己沒有興趣的事物上,原本是希望能夠在休學後到離島打工換宿,讓自己跳脫舒適圈去認識不同地方來的人,他們擁有不同身份、不同職業,透過與他們的聊天、交流說不定能夠幫助我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

不過後來休學的這個決定被我媽媽阻止了,她認為我這個決定相當自私、不在乎父母,沒有想過後果。過往媽媽將他的期待加諸在我的身上,對我來說相當的沈重。從她說的字字句句就能深刻體會我們兩個對於生活價值觀有極大的不同,當時一時片刻我無法改變他的想法,也證明不了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本來休學就是為了找到自己生活的核心價值,但連休學都做不到,我就更不可能拿出什麼證據來說服她我是與眾不同的。

當時甚至因為害怕自己與別人太不一樣,也曾經與心理諮商師談過。心理諮商對我來說很有幫助,後來也讓我開始轉變了我的心態,也是個尋找自己的一個很好的媒介。當初在心理諮商師問了我相當多的問題後,他給出的結論是「所以你現在做的每件事情都是為了你媽媽而做嗎?」這個結論讓我很震驚,原來過去的自己一直被媽媽的思想綁住,一直在學業表現上突出其實是想符合他的期待,這也讓我開始認知到自己要為自己而活,並且去「接受改變不了的事實,改變接受不了的事實。」事情發生往往是客觀的,而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情是主觀的,就算是同樣的事物也會獲得全然不同的新觀念。沒有一個絕對好或是絕對不好的選項,事情一定都有好有壞的方面,我開始盡量都往好的方面想,不要讓自己在陰影、負面情緒裡面,這真的很難受。

這一路走來,我認為會迷惘很正常,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下真的很少人知道自己要幹嘛,也超過一半的人未來的工作跟大學科系無關。人生還很長,其實也不必期望現在就很清楚現在的方向,如果說一個人已經有相當明確的方向,那我會認為他真的很幸運,因為就連有些職場新鮮人或是研究生都還在迷茫的階段。我認為最重要的應該是需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去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麼事情。畢業後不知道自己要幹嘛、有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都很正常,但如果能一直在這些探索的過程有所省思,總有一天一定會找出答案的!

有句話是 Do what you love ,而我建議迷茫的人可以嘗試 Love what you do,也就是試著喜歡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曾聽過一位化學博士的經歷,他真正喜歡化學的時候竟然是他剛唸化學博士的時候!自然地去面對迷茫,會感到焦慮也很正常,人生還有很多時間、機會可以去嘗試,不用對於自己對於沒有明確方向感到挫折。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總有一天會找到的!

最後想邀請學長分享給大家一些話

大學只是佔人生當中短短的四年,加研究所頂多六年,但可以確定的是它絕對會是你最多機會、時間嘗試不同事情的時期,真的要趁這個時間多方嘗試,畢竟在畢業後你可能就會開始背負著金錢壓力,生活也變得比較單調。大學肯定人生數一數二能夠過得最自由的時候,真的勇敢去做就對了!

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多問他人的想法,像是學長姐、教授、同儕、家人等等。而跟教授聊天我認為是個相當難得的機會,因為他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他們或多或少都能夠給你很多很棒的建議!不管是你的學業有問題需要他們幫忙解答,或者是想要尋求一些人生相關的建議,我認爲他們都能夠從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歷當中分享一些他們的看法給你,所以真的建議大家可以好好把握跟教授相處的機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